電話 | 暫無! | 手機 | 暫無! |
---|---|---|---|
聯系人 | 暫無! | 地址 | 暫無! |
電話 | 暫無! |
---|---|
手機 | 暫無! |
聯系人 | 暫無! |
地址 | 暫無! |
向低碳建筑發起的攻勢,已持續多年。
從宏大的目標設計到多項政策加持,從行業意識的爆發式覺醒到數以千計的企業布局,低碳建筑的藍圖在中國成功鋪開。
尤其是越來越多的成熟產品與解決方案問世,為低碳節能水平的升級創造了更多可能。
其中,無論是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還是新造建筑的低碳化設計,普遍涉及到新能源、全屋凈水、暖通、新風、管道等多種解決方案成功落地,促成了整個產業鏈的基本成型。
產業繁榮的背后,離不開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形勢迫切,以及市場需求的旺盛。
從社會發展來講,建造舒適、健康與綠色的低碳建筑,是推進節能減排,并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重要舉措。
而從現實的角度看,低碳建筑將有助于提高能效,降低市場主體的運營成本,而且低碳建筑的普及,有助于減少建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和城市熱島效應,進而營造舒適的工作環境與宜居環境。
低碳建筑提速:
政策助推、產業鏈成型、多種解決方案落地
對于低碳建筑的重視,政府部門的熱情長期保持在高位。
從中央到省市,數百項政策與計劃連番出爐,不僅有針對綠色建筑的專項部署,同時在眾多節能低碳相關政策文件里,都能找到跟低碳建筑有關的條款。
據公開信息,早在2006年時,我國就制定了綠色建筑評估標準,到2018年底時,全國共有1.3萬多個建筑通過該標準認證。正是這一年,綠色建筑占到城鎮新建民用建筑的56%。
2020年后,政策繼續加碼,以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2020年印發的《綠色建筑創造行動計劃》為例,就提出了相當緊迫的目標要求,2022年,城市新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的比例將達到70%。預計到2030年,綠色建筑面積將占新建面積的90%以上。
兩年后,住建部印發《“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其中提出了低碳建筑的新一輪計劃,到2025年我國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并且表示要在農村推廣適宜節能技術,建成一批超低能耗農房試點示范項目。
不僅城市要鋪開低碳建筑計劃,農村也被納入了整體安排,其實在2019年時,住建部就專門印發了《關于開展農村住房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引導具備條件的地區和農戶積極采用裝配式建筑、被動式陽光房等建筑應用技術。
與此同時,多項低碳建筑相關的技術規范得以出臺,例如《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檢測評價標準》(T/CECS740)、《超低能耗農宅技術規程》(T/CECS739)等國家和團體標準,還有《戶式空氣源熱泵供暖應用技術導則(試行)》等技術指導文件,從應用層面提供了接地氣的指南。
再具體到各個地方城市,政策推進力度同樣不弱,既有目標規劃,又有多種獎勵扶持安排。
以上海為例,已有多項支持低碳建筑的文件出臺,2022年《上海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出爐,提出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約束機制,實施超低能耗建筑規?;l展、既有建筑規?;澞芨脑斓戎攸c舉措,明確“十四五”期間累計落實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項目不少于800萬平方米;“十五五”期間,全市新建居住建筑執行超低能耗建筑標準的比例達到50%等。
隨后的2023年2月,《上海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印發,再次強調建筑綠色低碳發展,嚴格落實綠色建造技術有關要求,推廣裝配式建筑。針對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項目,上海市制定了詳細的扶持與獎勵措施,例如符合超低能耗建筑示范的項目,每平方米補貼300元等。
在低碳建筑領域,江蘇也已取得顯著成功。在2022年11月第十五屆江蘇省綠色建筑發展大會上,相關方面公布,截至目前,江蘇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過99%,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超10.7億平方米、節能建筑面積超過25.6億平方米。
其中,江蘇的多座城市都已交出漂亮的成績單,例如2014年以來,南京設立綠色建筑專項補助資金,到2021年初時,累計獎勵綠色建筑示范項目96個,撥付獎勵資金3754萬元。
蘇州到2020年底時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項目1153項,建筑面積10187.55萬平方米。2023年初,《蘇州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出爐,要求到2025年,新建超低能耗建筑總面積不低于 50萬平方米;新增既有建筑綠色節能改造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
此外,無錫、常州、南通、杭州、寧波、溫州等長三角地區所有主要城市,針對低碳建筑展開了長遠部署,定目標、列計劃、給補貼,取得了顯著成果。
高頻次、大力度的政策效應至少促成了三種現象的發生:
其一,低碳建筑占比持續提升,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國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超過90%。
其二,圍繞低碳建筑材料與設備的采購需求密集釋放,帶動了市場擴容,形成了以低碳建筑為主線的產業鏈。
其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入場低碳建筑賽道,在產業鏈上找準生態位,通過相應的設備與解決方案提供,抓住市場紅利。
多方合力,實現了低碳建筑產業鏈的繁榮。以其中的設備與解決方案應用為例,龐大的產業藍圖已浮出水面。
值得重視的是,提升建筑低能耗水平的專業設備與解決方案大量涌現,包括暖通、熱泵、新風等品類。
同時,圍繞舒適人居的解決方案及應用案例早已起飛,覆蓋凈水、門窗、外裝板塊的被動門、內裝領域的集成整裝等多個領域,進而孕育成繁榮的生態圈。
一些非常典型的品牌與主力產品成功崛起,在助推低碳建筑計劃實現的同時,也為自己闖出了一片天地。
值得關注的是,即將于6月5日舉辦的2023年上海低碳建筑與舒適系統展上,將有多家企業繼續展出前沿產品與方案,包括:
邁迪龍(浙江)新風科技有限公司-GHRV-DME-1家裝排毒新風機、蘇州米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櫥柜式熱交換新風系統、能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采暖熱水兩用爐、曼茨環境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曼茨暢享系列主機(單風扇)。
以及美國康尼蒂克凈水-4040sOD軟凈一體機、浙江中廣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央軟水機大白系列、江蘇捷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5可拆卸式遮陽一體窗、上海璞玉門業有限公司-被動門、無錫眾揚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不銹鋼包覆管、武漢九牧管業科技有限公司-HDPE高端同層排水系列等。
正是這些實力派的加持,使得低碳建筑的未來充滿了希望與力量。
高端舒適的低碳建筑再求索,四種新趨勢展望
創新步伐不停,上升的動力不竭。
從技術上講,低碳建筑的上升空間不存在天花板,伴隨眾多實力派企業的加持,以及解決方案的精進,一些更具價值的做法正在出現。
在這場探索中,其發力的方向已相當清晰,就是從當前的成果出發,以數智化科技創新和設備升級為基礎,沿著品質升級的路線,探索新一代低碳建筑材料與設計方案,打造更高效能的解決方案,不斷突破低碳建筑的極限。
具體而言,又該如何打造真正高端舒適的低碳建筑?未來幾年里,低碳建筑發展趨勢又將有哪些新的體現?
其一,繼續促進建筑本身降低碳排放,仍然是低碳建筑全力解決的問題。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發布的《2022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顯示,全國建筑行業上下游加起來的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超過50%。一旦繼續降低建筑行業的碳排放量,無論是“雙碳”目標的實現,還是環境保護、宜居環境的營造等,都將大有幫助。
更何況,作為低碳建筑,它的目標就是在全生命周期里保持低能耗甚至零能耗,實現環境友好與健康宜居。
而要想降碳,就有必要減少建筑全生命周期里的用能需求,從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向零能耗建筑、產能建筑升級。
其具體做法有很多,例如:
根據氣候特征和場地條件,通過被動式建筑設計最大幅度降低建筑對能源的需求;
借助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降低供暖、制冷、照明等方面的用能需求;
收集并利用雨水、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努力達到“零廢水、零能耗、零廢棄物”的狀態。
其二,裝配式被視為低碳建筑的主流趨勢之一,它的做法是,在工廠進行標準化批量制作,再運輸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
目前正在推動標準化設計、工業化生產和信息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能夠減少污染與節約資源。
除了裝配式建筑之外,裝配式內裝同樣能夠為低碳建筑貢獻一臂之力。
其三,能效高、能耗低的設備,依然是突破口。
尤其是供暖制冷設備的能耗,還存在一定的降低空間,具體涉及暖通空調、熱泵系統、壁掛爐系統、新風系統空氣凈化設備、凈水設備等多種產品。
伴隨技術的精進及大型品牌們的長期投入,預計還將產生更多符合低碳建筑需求的主力產品。
這些產品的趨勢如何?今年又有哪些新的成果出現?
2023年6月5至7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虹橋)召開的世環會【低碳建筑與舒適系統展】期間給出全新的答案。
這場頭部大展將全面展現裝低碳建筑環境中的舒適系統,22萬平米的規模,3000多家品牌,9萬多件產品密集登場,讓綠色建筑的低碳節能理念貫穿建筑施工、綠色建材直至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實現整個建筑周期的節能減排與低碳環保。
其四,集成整裝將為低碳建筑貢獻一臂之力。
通過采用高品質環保健康材料部品,一體化設計,一站式配齊與施工,實現建筑裝修一體化,延長使用壽命,進而降碳。
對于低碳建筑未來的走向,目標是一致的,而選擇的路徑呈現多樣化形態,產業鏈上的各方力量正鎖定自己擅長的方向付諸努力。
對于未來的把握,除了優質產品與前沿技術展示能給我們以啟發,不能忽略的是,行業思想的匯集同樣可以助力我們打開視野。
據了解,2023世環會【低碳建筑與舒適系統展】期間,主辦方將舉辦與裝配式建筑融合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光伏建筑一體化為主題的應用論壇,第六屆新風凈化行業新材料 新技術 新產品交流研討會、第三屆管道直飲水入戶運營模式論壇等建筑節能領域相關的舒適系統技術論壇。
此舉旨在推進超低能耗建筑所需要的技術創新與解決方案,通過打造長三角地區最具規模的超低能耗建筑全生命周期專業展,進一步為入場者們提供具備長遠價值的信息與資源。
毫無疑問,圍繞紙碳建筑展開的一攬子深入探索與產品、解決方案迭代,蘊藏著無限機會。
具體而言,低碳建筑的繁榮,將帶動產業鏈上各個節點的新跨越。包括全屋凈水、暖通、新風、管道、環保涂料、節能門窗、裝配式內裝等在內的行業,都將因此受益。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且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凡注明來源為“鋁加網”的文章,版權均屬鋁加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必須與鋁加網(電話:18925937278)聯系授權事宜,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鋁加網。鋁加網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
電話 | 暫無! | 手機 | 暫無! |
---|---|---|---|
聯系人 | 暫無! | 地址 | 暫無! |
電話 | 暫無! |
---|---|
手機 | 暫無! |
聯系人 | 暫無! |
地址 | 暫無! |